2016-3-16 作者:刘国庆
意境是中国艺术一种特有的追求,也是中国美学一个高层次的审美框架。 魏晋六朝的美学巨著《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透露出“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的结晶。 明代画家李日华认为“凡画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瞩”,前两条都是人的感官直观感受。“三曰意之所游”,这是情思所达的胜境,神思所达的灵境,也有学者称为“游心之所在”。古代文人谈到意境时,往往链接着下面的语汇——象外之意,韵外之致,境生象外,象尽意不尽,笔不周而意周…… 由此可见,意境不是单层平面的审美感受,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造性架构。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都不仅是对形象作出镜面式反映,而需要调动并释放出更多的心理能量。 既然意境这样美妙,为何不多多用玉雕呢? 坦率地说,在玉雕中表现意境的确有相当难度。
坚硬的材质,单纯的色调,有限的空间,即使可以写景也难于写情。如元诗中“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这样的好句子,其“微有”与“无声”对于玉雕来说简直无计可施。 这里我们又一次遇到玉雕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比较。它既不能像诗歌那样在流动着韵律和节奏之美的同时表达深刻的内涵,也不能像绘画那样淋漓尽致地挥洒色彩营造画境,更不能像或电视电视剧那样传递大量的信息去达致意境。 由于玉雕天然材料的珍稀性,它比较雕塑艺术而言,体量也小得可怜。总之,小而无色再加上材料的坚硬是玉雕艺术的底相。
玉雕艺术这个底相决定了优秀的玉雕作品需具备两项最基本而又矛盾的要素: 1,万取一收的直观性。 2,意在象外的蕴籍性。
先来说“万取一收”。因其小而无色且坚,玉雕艺术具有高度的凝练特点,在方寸之间,一瞬之际,将作者的苦心孤旨以及修养、技巧、功力集中表达出来,犹如“万取一收”。以著名的“汉八刀”为例,八刀阴刻线,简洁,精准,爽利,明快,一件玉蝉或玉猪形神兼备,恰到妙处。其实,这是对物象深沉而凝练的萃取,其中上品非炉火纯青者而莫能为。这也是玉雕艺术的最大看点——笔简神俱,得之自然。
再来说蕴籍性。在直觉美感的同时,玉雕作品还要经看,耐看,给人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才具有收藏价值。不能一览无余,索然无味,荡然无存,要在漫长的收藏期间耐人品味。缘此,需要向意境和意趣提升。在玉器的雕刻中,意境的表现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入考虑。
(一)形神兼备,玉雕艺术属中国艺术门类之一,在表现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石花草,在玉雕作品中表现出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是当代玉雕人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做的。
一件形神兼备的玉雕作品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玉雕艺术要重视形似之外的神韵,这不单是雕琢技巧问题,而是和玉雕人内在的心灵境界密不可分的,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在玉器的雕刻中,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入手考虑。
(二)灵动之趣,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灵动之趣穿透了艺术的寂寞世界,让生命灵动起来,成为天地的强音。在玉雕艺术中,更是有重视线条的倾向,灵动之趣即重在于线条的韵律。
在原石上刻画出有意味的线条,玉雕艺术将此化为具体的艺术创造形式,在静穆中求飞动,从常态中超然溢出,纵肆狂舞,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起,动处就是静思,动静变化,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在玉雕创作中,宁静中追求灵动的韵律,变化不已。玉雕人在启动自己蛰伏的心灵,活跃自己的创作工具,进而形超神越。
(三)含蓄隐忍,东方民族注重含蓄隐忍的审美观念,在我们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重视内涵、强调涵养、看重言外的意味、形象、味外之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体验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作。纵观我国的玉雕艺术之美,总有曲径通幽之感,既如此,含蓄隐忍。
中国的玉雕艺术,通过婉转的传达,产生优雅的美感,在作品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含蓄隐忍的内涵从作品的内在冲荡开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曲径通幽中寻来,胜过直白的美感,在含蓄隐忍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四)小中见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它道明了国人以小见大的智慧,体现了东方美学的一个观点。中国的园林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而历来被称之为“尺山寸水”的玉雕更是如此。大到几米高的山子,小到几厘米的玉牌,都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在玉雕创作中普遍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在狭小的设计空间里,海纳百川。尤其是玉雕山子,通过独特设计使鉴赏者在其引导下,感受生机盎然的世界,从而表现出山子的灵魂。这种雕刻场景作用于鉴赏者的心灵,使人们产生超出画面自身的远思逸致,而鉴赏者之所以能够在心中完成这种转换,在于玉雕山子特殊场景的创造,更在于创造者与鉴赏者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这是中国玉雕的一个特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五)大巧若拙,玉雕的设计由于在多方面借鉴了中国书画的元素,受到书画文化内涵的影响,在一些题材内容上设计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的原则。如枯树、怪石之类的枯朽形象,用来展示深刻的道理。在丑中求美,在怪中求理,在荒诞中求平常的道理,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玉雕艺术家眼里,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枯木见春、以怪石见美、于迷离中闻清香,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虚实结合,欣赏玉雕艺术品需要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因为实从虚中传出,想象空灵,固有实际,空灵清澈,方有实在之美。
欣赏中国的玉雕艺术品,不要看雕刻的是什么,要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空间,这是中国玉雕所追求的。玉雕作品的空灵,并不是设计简洁,而是有灵气往来的空灵,关键问题是不在于雕琢的画面多少,而在于艺术家的灵心独运。在中国玉雕之中,空灵的世界永远在创造者和鉴赏者心里存在,在设计与鉴赏间,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若隐若现,似淡若浓,令人流连忘返。
(七)和谐之美,玉雕作品中的和谐之美体现在构图上,合理的布局,匠心独具的设计,就会呈现具有和谐之美的作品。而真正的和谐之美是由有表象的形式落入到创作者深入心中的和谐。玉雕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和谐之美展现,即情景交融。在玉雕艺术中简单的表述就是造型比例的适中,远景近景的呼应,繁复工艺与留白处结合的合理等等,反映到玉雕作品上,就是使鉴赏者看得舒服,看的美,便是和谐,于是就有美的出现。
欣赏中国的传统的玉雕艺术,如同饮一杯清茶,平淡中有悠长,宁静中有飘逸。
(八) 以艺载道,中国古代有以艺载道的说法,技艺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是达到“道”的工具,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超越“技”而走向“道”。玉雕艺术传承千载,因其有内在的含蕴,有特殊的寄托,栖息着创作者的灵魂,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源远流长,延绵不绝。
剖析了中国玉雕艺术的意境内涵,发现这些内涵便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是东方艺术特有的气质。这些特点交融才能形成完美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这些都要归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也可能兼而有之,而意境之有无是我们对玉雕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简介:刘国庆先生,亚洲彩石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亚洲珠宝工艺美术师。出生于1965年,14岁进入南阳玉器厂学习玉器创作,1985年进入河南省高级玉雕设计班进修, 1986年回玉器厂任玉雕产品设计工艺师。1994年离厂,并创建艺苑玉雕厂担任厂长及设计师。2000年后,刘国庆先生专注于彩石的开发与利用,并在2005年创立了亚洲第一家彩石雕刻研究所。2012年后,刘国庆先生投身于研究玉器石料,并开办了享誉内外的玉龙天下收藏馆。
刘国庆先生多次受邀出席各种文化交流会以及展览会。在1996年及1998年期间曾两次赴台参加“台湾玉文化交流会”,并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进行考察; 并在2012年,受邀参加台湾花莲县艺术节,在艺术节中发表了关于“两岸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分析”的演讲,并展出了大型金奖玫瑰玉工艺品“马祖出行”,深受参会者的一致赞誉。在2015年,刘国庆先生被亚洲珠宝联合会宝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聘为副会长兼专家组成员。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