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中国玉雕大师网 作者:曲波
玉器是中国之国粹,也是中华名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古人已经赋予了玉许多神圣而伟大的意义。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以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饶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也就是说玉的五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种特性,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在我看到或者把玩一块玉时都会被其华贵的润泽所感动,想要欢喜赞叹。
人,是大自然中的精灵。自然赋予了人类智慧。玉,是大自然中的精华,自然赋予了它灵性,玉的温良于世人而言便是永恒,其间也有着许多被世人所发现和没有发现的无数天工之作更是完美到此物只应天上有的境界。那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伴随着世人走过无数的岁月,人们自然地赋予了美玉想象的所有美德,这些美与德带领着人们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即使守着千年的寂寞,却也有着无尚的雍容。
感悟完自然精灵、拥有无数美德的玉石之后,谈一下关于玉雕设计的一些想法。
在我20岁的时候,进入了玉雕厂接触了玉,那时的印象是玉有很多,因为厂长是在新疆做玉料的,经常有许多车的原料堆放在院子里,也给了我们这些学徒认料、选料的学习机会,这也造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玉很多的,没有了珍惜玉料的概念,这在将来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玉石和其他矿产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浪费一点少一点。这是在许多年后才明白反省过来的深刻教训。这里,我呼吁大家珍惜资源。这也是我们广大做玉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我琢玉的生涯中,要感谢我的几位师父,他们的指引让我充满信心的走了过来。教我素活的师傅北京玉器厂的吴振岚师傅,他教会我做规矩。有十年的规矩磨练。后来,受玉石原料的限制改做小件产品,沿着宋建国大师思想影响下的玉雕之路。
关于中国玉雕展现的意境、内蕴,我也非常赞赏中国玉雕大师樊军民所讲的八个方面:“形神兼备、灵动之趣、含蓄隐忍、小中见大、大巧若拙、虚实结合、和谐之美、以艺载道”。 原本僵硬冰冷、没有生命的原石,在艺术家的眼里却是通透的鲜活的,具有生命力和灵魂的,他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感悟石头的生命以及呐喊,在石头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体会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感受宇宙天地的广阔。
玉雕艺术属中国艺术门类之一,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卓越形似之外的神韵。如诗一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玉雕作品中表现出“不似似之”既不具象,也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与形神之际。以神统形,以意容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型越,这是玉雕人在创作中应该做到的。一件形神兼备的玉雕作品,才有巨大的穿透力,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玉雕艺术要注重视形似之外的神韵,这不单是一个雕琢技巧的问题,重要的是,它和玉雕人内在的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运用原料的特色或是精湛的工艺,而是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
玉雕的设计由于在多方面借鉴了中国书画的元素,所以便受到书画文化内涵的影响,在一些题材内容上设计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的原则。如枯树.怪石之类,一些枯朽的形象,用来展示深刻的道理。在丑中求美,在荒诞中求平常的道理,追求生命的意义。枯朽的形象并不具有美的形式,没有美的造型,但它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身的怪异,隐含着一种生机;通过自己的丑陋,隐含着无边的美貌,以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向往,开始一段新的生命历程。这里隐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生命的低点孕育着希望。
在玉雕艺术家眼里,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枯木见春,以怪石见美,于迷离中间清香,以巧追巧,并不能见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玉雕的美,集中表现在对形式美的追求,离开了形式美就谈不上玉雕的创作。大自然赋予了世间万物美的本质,并赋予他们展示美的权利,玉石材料得天独厚的物理属性,材料的地质美,构成了它独特的天然美感,这也是它作为雕刻材料特有的优越条件。充分利用并发挥原材料的质地美是每一位玉雕艺术家的职责,也是玉雕作品成功的关键。在创作上尊重“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设计原则,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将蕴藏在浩瀚大自然中天然的原料的美发掘出来,使作品在用料、题材、处理手法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意趣天成的效果。
根据玉石原料的质地、色彩、形状、透明度,选择不同的题材、内容以及雕琢方法,从而突出原材料的质地美、纹理美、色泽美等天然魅力,创造出更多的独有和唯一,具有“天人合一”之美的作品“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或称主客和一,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情事理应顺乎大自然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国哲学家桑塔耶纳说:“人体的一切能,都对美感有贡献。”人都有一种追求“心理和谐”的自然倾向。真正的美,既是感觉性的通感,又有情感性的通灵。以意境来审美,美就上升到了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理性与诗性完美和谐的意境,即“诗意地栖居”。玉雕作品的诗性是寻求世界和人生的最高真谛和终极真理,是作品灵魂的需求,是作品灵魂终究不会崩溃、瓦解的,最后的内在脊梁。
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 意象表达一切。这是二十世纪西方意象派诗歌领袖庞德。在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发现的,写意、意象。古代的理论有着互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所以借助绘画中的写意理论来阐述雕塑的写意性,这是今人借古人的说法。并试图从中找到他们之间的文化脉络和关联,宋建国大师的玉雕作品是将写意概念与雕塑完美结合的最好列证,他的玉雕人物呈现出气韵流畅的时间感,整体搏动的生命感。整体中包含着引弓待发的张力感,犹如那已凝固的熔岩,仍可感受到其欲要喷涌而出的写意精神。我也经常在大师的作品前沉思、感悟。
玉雕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数不胜数。它汇集了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几千年华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玉石与其他的珠宝饰品不同于它在对人们装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感受和感悟。玉石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接物质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生活的现代,佩戴蕴藏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玉石,将更能体现出自己个性、品味和民族气质!
玉的美,只有经过巧夺天工的雕刻,方能显现出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作为现代从事玉石雕刻的技术人员,面对社会爆炸般的各种雕刻技艺,确实要沉静下来。我要走向何方、如何走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理念的艺术之路。如果不想流于俗套,那必然就需要大胆创新……在这布满荆棘艺术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大胆地创新、设计、想象。
师从宋建国大师以来,每每聆听大师的教诲,都深有感触。大师的天人合一、别出心裁的理念总能让我看到曙光,感到不再迷茫,让我清楚地看到前进的方向。
我对玉的感悟受到了宋大师的很大影响,努力的朝天人合一的理念方向发展。在我从事玉石雕刻27年里,作品题材涉及较为广泛,从大件到小件都有所涉足。利用玉的天然形状、特点以及玉料本身的结构特点、色彩特点去设计产品。尽量不破坏玉石的天然之美,更好地展现出玉石的天然之美是我对玉石制作的最终理解与追求。
所有美的体验,在于意境的营造,但更在于我们的心灵。
由于现在玉石市场的混乱,愿从我做起,做到“正本清源”。
处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玉石我们要心存敬畏之心。
我的艺术主张
在当代全球语境下,信息高速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中,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是立足于传统.顺应跨界.保持创新.因为传统式根。跨界是路,创新是本,我的审美理念是创造出中国的,当代的、个人艺术和设计,彰显时代写意精神。
关于传统和现代艺术
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很难描述传统具体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传统往往是类似标签.或符号的策略性替代物.体现出某种狭义的名族主义情绪。 现代通常拿来与当代相比较.似乎指的是当代之前的一段时间,所体现出的价值是对传统的颠覆与重构。因此对于工艺美术来说当代与传统的对比更有价值。
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批判性的继承传统。
①规避对传统“穿衣式的”符号挪用。而是平心静气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理解。
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排斥现代文化的影响。关注当代文化构架下复兴传统的可能。
③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和转译,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现生机。
关于技术与艺术
对于当代工艺美术而言,技术与艺术的对立,实际是身份价值的认同问题,即当代工艺美术家是以手艺人的身份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创造中,还是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选择手工技艺为载体进行艺术探索,只有搞清这一点才能认清前进的方向。
我认为工艺美术家应当以手工技艺的方式介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为当代工艺美术注入原先不具备的“社会批判、情感体验、文脉延续”等时代因素,实现工艺美术在当代文化价值下的转换与发展。
创作理念
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在研究传统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当代艺术中“社会性、批判性、实验性”因素,但应将这种借鉴与吸收控制在一定范围中,通过装饰性因素(工艺、材料、形式)的本体力量来表达概念、情绪、体验等社会因素,同时希望探索传统手工艺与当代新造物技术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关注新造物技术对传统手工艺对当代工艺美术生产力方式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