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专访中国玉雕大师吴德昇

2016-11-24 玉雕大师艺术网


一身尽显风流的中式服装,一缕黑白有序的飘逸美髯,干净利落的光头,淡定睿智的眼神以及满脸的自然和善,无论置身何处,吴德昇大师总是谦逊儒雅,一派仙风道骨的大家风范。一直与玉石相伴,大师的作品与个人的气质温润交融,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亲切与真诚。在当代海派玉雕领域,吴德昇是一位标志性的代表人物,是业界公认的最具艺术天赋的玉雕大师之一,凭借中华传统玉雕的深厚基础,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成为“赋予玉雕人物新生命的第一人”,并以“作品沉稳、工艺精湛、古朴灵动”和“俏色巧雕、作品大气磅礴、高迈奇古”享誉业界,被尊为海派玉雕“美女鬼斧”、“罗汉三杰”首席领袖,并于2016年被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北京上海两地的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四家机构特授“中国国匠”荣誉称号。在“一带一路”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大背景下,吴德昇更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近年来借助论坛、展览、讲学等各种机会将中华的玉雕文化推向世界。

“科班”出生的琢玉人

在60、70年代,,上海玉雕厂从小学中,挑选有一些艺术天分,有些灵气的孩子,进入工业中学学习,开始教授一些绘画、雕刻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运用不同材料历练的机会。学成之后,就留在上海玉雕厂成为正式玉雕师。1975年,吴德昇就是这样被选入了上海玉雕厂的工业中学,从一个有灵气的小孩一步步地蜕变为业内数一数二的玉雕大师。因为系统地学习过素描、西画和国画等,而且还跟着国画家,玉雕界很尊敬的老前辈萧海春门下学过画,这些绘画功底拓展了他的艺术创作空间。使其在捕捉和表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各种艺术元素时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在进入玉雕厂的第五个年头,吴德昇选择了离开,1984年至1988年他去了云南昆明,以及与缅甸交界的瑞丽,利用当地丰富的翡翠原料来琢磨翡翠的巧色雕琢。一方面他是当地玉雕匠人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另一方面他创作的作品慢慢流入各地,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渐渐地开始在玉雕界崭露头角。“云南的翡翠材料很丰富,任何奇思妙想的想法都能找到合适的材料来表现。摆脱铁饭碗的温柔枷锁后,他获得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这种机会是在玉雕厂里想象不到的。

1989年至1992年吴德昇应邀赴深圳创作大型玉雕《洞天福地》,重达300多公斤,耗时9个多月,虽然是一件大型作品,但每一处细节都精致、生动。1992年此作品参加了香港深圳精品博览会并获得特别荣誉奖。中国宝玉石界权威刊物《中国宝玉石》杂志曾将其作品作为封面。1993年“吴德昇琢玉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开始系统从事玉雕创作,日渐成熟的他,希望在更独立的空间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他对玉石材质的想像力。2004年他被中国宝玉石协会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全国仅有53名玉雕人获此殊荣。

吴德昇一直以来以人物见长,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创新与探索。一块块冰冷、硬性的玉石在他的雕琢下,生出婀娜柔美的线条,那雍容华贵的贵妃、寒江独钓的渔翁、蓄势待发的骏马、神定气闲的罗汉,还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等,不拘一格的创作思路,巧夺天工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让抽象的人文思想与具体的质感结合产生出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如何判断,吴德昇认为要看四点:第一,题材是否具有特色;第二,作品造型是否与所用的原料合拍;第三,工艺水平,即雕刻手法是否有个性;第四,所用的材料品质优劣。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但要料好,设计更要好。正如他所说:“中国的传统工艺讲究疏密关系,阳刚和阴柔的结合,线条的自然和流畅,犹如人的呼吸顺畅。要继承传统,更要有自我的独创艺术,力求摆脱平庸,追求新奇。”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吴德昇认为。最重要的是视觉美感。“玉雕设计的思维,有时要摆脱客观的自然物象,去寻找线条,组成立体效果和块面。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你会从中享受到形的美感,动势的节奏,线的意境,面的空间。使你的视觉感受,想象空间再次升华。

“随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概括吴德昇如今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对设计元素的把控,各种技法、题材、风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自由转换。例如他的裸女系列,玉乳挺拔、腰肢纤细柔美、略显夸张的臀部,取材于欧美女人的身材,而往上看丹凤眼、樱桃口、低头时的娇羞妩媚却像极了中国美人。吴德昇善于抓住人物的瞬间神态,将西方的雕塑与中国的玉雕相结合,表现手法及设计理念极具现代感,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今用。罗汉系列同样也是吴德昇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罗汉的创作难点在于每个罗汉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临摹。他在查考了海量资料,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后,准确地把握了每个罗汉的形象特征,同时也加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对罗汉的理解。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吴德昇创作的罗汉个个形象夸张,惟妙惟肖,个个活灵活现、亲切自然又灵性十足。

艺术融入生命方能登峰造极

吴德昇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从工业中学到玉雕厂的一个阶段是基础时期;离开玉雕厂,独立闯荡市场,是融入社会的磨合和实验阶段,他称那时的自己为一块璞玉,被社会打磨,去掉娇气、傲气和学生气,这是他人生的第二阶段;现在的他,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升华阶段,不仅要做出社会“应该有的东西”,还要引导社会,创造社会“需要有的东西”。身兼上海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公益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的吴德昇一直致力于宣传推广玉雕文化、让玉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目前,由吴德昇主导的上海德生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作为玉雕设计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宝山区长江软件园,他将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动玉雕工艺的传承。

吴德昇坦言,玉雕必须走出中国传统工艺题材的束缚,激发行业的创新源泉,形成新题材、新思维。在创作中将古代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相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学院派的艺术相结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推动玉雕创作推陈出新。针对玉雕界的浮躁心态,吴德昇也深有感触,“真正的艺术家在赢得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之后尤其应该静下心来,只有回归创作,才能赢得尊重,也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艺术生命。他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玉雕创作要切入人的灵魂的观点:“自古以来,琢玉人的创作就在像在做梦。唯有把艺术的创作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琢玉技艺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来源:东方网)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上一篇:收藏什么样玉雕大师的作品升值潜力大?

下一篇:下一篇:吴卫红:玉器,长江下游史前文化交流的璀璨见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