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 中国玉雕大师网 撰文/摄影:周汝刚
他是行进在玉雕之路上的苦行者,是纵情山水间的生活逍遥派。在玉雕艺术上他苦着、磨着自己;在自然情趣中,他乐着、感悟着,成就了自己。
他叫杨冰,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新疆杨子玉雕工作室创始人。但朋友们更喜欢叫他杨子,一如扎根在新疆戈壁上的白杨树,在艺术天地间安然自在的默默生根、抽芽,于忽然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一、识玉初见我欲狂
1973年,杨子出生在新疆芳草湖农场一户普通的农家,小时候他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却有着与生俱来对艺术的敏感。农田里的野花、菜苗、蹦跳的小虫、吃草的牛羊、发愣的马驴……都成为了他的“模特”。
农家的田地劳动并没有如诗人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诗意浪漫。繁重的劳动伴随杨子长大,这自然就形成了杨子鲜明的个性:向往自然,坚韧淳朴。
1993年,高中毕业的杨子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他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乌鲁木齐,正好看到一家名为华西玉雕厂的单位在招工,这个还不知道玉为何物的青年人决定试上一试,在他的概念里,玉,是神圣东西,虽未见过,但心向往之。
令他兴奋的是,在这里,时任玉雕厂厂长的王建生发现了他的绘画天分。最初两年多的学习经历主要以仿古件的琢制为主要工作内容,平淡的日复一日,按图索骥的雕磨,踏踏实实的埋头做活成了杨子对这一阶段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当时,华西厂玉雕设计制作环节正在走下坡路,随着赵敏(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樊军民(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等当时玉雕厂技术骨干力量的陆续离开,使得工厂招收的最后一批学徒,没有技艺过硬的师傅教导,只能照葫芦画瓢仿老件,我心里总是感觉不踏实,常常为学不着新东西着急。”杨子说。
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1996年,杨子进入陶虎(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玉雕工作室,开始了两年时间的炉瓶制作学习。在玉雕界,学习玉雕都要从炉瓶、器皿开始,这是因为炉瓶、器皿类的雕刻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锻炼,再做其他题材如山子、挂件等作品就容易上手了。
杨子庆幸自己回归到了“正确路线”,老师严谨的治玉理念,谦和的为人态度也深深的影响着自己。谦虚、踏实的他,总想把自己的技艺磨练得更加精益求精。在玉雕厂、陶虎大师处共四年多的学习收获,杨子坦言,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提高了我对和田玉的认识,也让我打下了很扎实的玉雕理论和技艺基础,受用终身。”
当时,由于陶虎大师的加工厂经济效益很好,每天都有玉商拿来玉料做加工,根本不用自己动脑子去设计,时间长了,杨子心里生出忧患意识,害怕再这样下去就成为一个没有自己设计思想的“匠人”。
于是,杨子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1999年,杨子开始自己独立创业,不再依从于他人,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只是想,自己单干之后,束缚就少一些,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创作,做一些自己喜欢的题材,技艺提高也会比较快。
杨子玉雕的苦行者生涯至此真正开始。
《蜗牛》
二、琢玉先得心志苦
他在乌鲁木齐市西山一个偏远社区里租间民房,月租100多元,向岳母借了2000元钱准备买玉雕机。四处一打听,一台玉雕机器售价要3000多元,差了一千多块钱。
“这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呀!后来,一位玉商帮了我,他叫陈志强,他的一个亲戚做玉雕机销售,他为我做担保,用加工费来抵剩下的款项,当时的加工费每件也就一两百块钱,能收到300元一件的工活,那都是值得庆贺一番的事,要做10多件活才能还清欠的债,压力很大的。”
2003年,杨子有了自己前店后厂的玉器加工销售店铺,但他还没有足够的货品来摆架,于是,他从陶虎大师的工作室赊了不少货先摆上,这才算有了玉店的样子。
“多年来,身边的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正是朋友们一次次关键时刻的援手,我在玉雕的苦行路上总能精神百倍,痛并快乐地一路走着。其实,这些曲折的经历,是一种磨砺,并不苦,真正的苦,是创作中的苦心孤诣。”
《蚂蚁》
2004年,杨子终于有机会走出了新疆。在新疆玉界知名玉商王兴福的引荐下,他先后拜访了扬州、苏州、上海、北京等玉雕艺术前沿省市的数十位名家大师,眼界大开。正是这次游历彻底改观了杨子对玉雕艺术的认识,他认为时代在进步,玉雕作品也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在玉雕艺术创作上,传承固然重要,但要把玉雕技艺提升到极致,光靠单纯的模仿是绝对不行的。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注入作品符合时代特色的审美语言,从而扩展玉雕的表现空间,使作品极具现代美感,符合现代人的祈福需求和审美层次,表达现代人的个性需求,传递现代人的寄予和期望。而现在,市场的传统题材太多,枯乏单一的模仿产品一抓一大把,长此以往会给消费者带来审美疲劳。而一味发掘古文化,为了文化而文化,难免掉书袋。市场需要有新的东西出来,也需要玉雕创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物以稀为贵,有特色的作品才会引起藏家的兴趣。虽然这条路很艰辛,但我会努力走下去。”
在中国几千年的玉雕传承中,玉雕技艺可谓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新,已经蔚为大观,但玉雕始终未能完全脱离一种“匠”的性质,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玉雕家们思考的问题。玉雕不仅是一门技艺,它更是一门艺术。如果雕刻者本身没有一定的艺术涵养,玉雕作品自然也不会出彩。和田玉是有文化内涵的,它需要的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
此后的这些年,杨子为了一件有新意的作品和作品的完美,往往沉浸其中,琢磨、思索、反复类比、苦心创意,进入创作状态时,常常是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没有时间概念,没有饥渴困顿感觉。一做就是几个乃至十几个小时。正是这种长时间的历练,他的意志品质,他的创作热情,他的坚毅、忍耐的品格在不断提升。每一次提升,都将他的才华磨练得更真实、将他的技艺和经验磨练得更成熟老到。
他深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如意》
三、最是清新在自然
杨子说,自己很喜欢旅游,尤其是自助游,经常带着自己的团队,骑着自行车,走进乌鲁木齐周围的群山里,去一些偏远的地方。山里的牧民淳朴,生活悠闲,自有一份天然之美,与一般的农家村庄有所不同。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炊烟袅袅,山雾蒙蒙,非常富有诗意。而这样的景象也勾起了对乡土的怀念,创作的灵感有时就会在自由遐想中突然迸发。
他也会和女儿一起上山抓蜗牛,看蚂蚁搬家,《蜗牛•家》、《蚂蚁•秋》等作品都是以此为创作蓝本的作品。
常年的游历让他的思路更加开阔,所雕刻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并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他的每件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于简洁、明快中蕴含诗情画意,体现出对任何生命都无限尊敬的自然情怀,让观者仿佛闻到大自然的气息,草虫经过他的再创作,流露出独具匠心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
杨子说他喜欢纵情山水,放纵心情逍遥自然间,感悟生命的崇高;他喜欢挑战,从不去要求作品原料的完美,在他看来,玉料本身的瑕疵才是需要体现工艺的地方,雕刻时要尽可能把白玉里的瑕疵用巧工去除,而把玉质本身美好的一面更多地保留。
如今,杨子正处在创作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能力提高最快的时候,此时的他对于作品的美的体现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用画面,展示优美、和谐、平静,引发人们的情感,这种优美感使人愉快轻松,心态平和。
尽管他的玉雕作品表现的是最普通的生活场景,表现也都是蚂蚁、蜗牛、贝壳等平凡的自然界中寻常生命,但对平凡生命的礼赞却是那样的真切的回归自然的感觉。作品中质朴、温馨的画面,富有寓意的趣味,对乡土的思念和回归自然的淳朴感觉,无不蕴涵其中,唤起了许多玉器收藏者的内心共鸣。他的每一件玉雕作品既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与杨子对话:
只有反映出时代生活情景和艺术思想的玉雕作品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周汝刚:在新疆玉界,很多人评价您是一个具有新锐思想的玉雕大师,这个新锐思想表现在您的获奖玉雕作品里,主要以表现田园风光、人文情趣为主的组合玉雕,那么请您向玉友们介绍下,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玉雕作品,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杨子:不同的审美观在对待同一玉器作品上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态度表现,在我个人看来,具备收藏或投资的玉器应当具备三个要素:玉质、玉雕师的创意和技艺能力、题材造型内容。首先在原料的选择上,对玉石细腻程度、结构密度、油润度和完整性上要坚持选精品,我不建议玉友刻意的把原料上有无皮色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条件,因为对于玉器来说,皮色的俏雕部分并不是决定玉器价值的核心依据,只是提升玉器艺术性和价值度的一个参考因素。其次,玉雕师个人的艺术创意和技艺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一件用“心”琢磨出的玉器是可以“活”起来的艺术品,而不是商品。好的玉雕师不怕玉质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他看来,“瑕”反而是“瑜”的对衬,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提升玉器的艺术和商业价值。再次就是玉器作品题材内容的创意和如何创意始终是一个争论多年未果的话题,也由此直接反映到当代玉雕师在现实创作中产生“循古”和“创新”两大派别。但我始终认为,只有反映出当代生活情景和艺术思想的作品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最后要提醒玉友的是投资或收藏的名家玉器上一定要有落款,如果是玉雕名家的获奖作品更好,这样即使以后玉器参加拍卖、交流时,一是有据可查,二是可以提高价值。
周汝刚:从近十年的市场价格数据可以看出,优秀的玉雕艺术家创作的玉雕作品,升值空间远远大于普通玉器。那么在原料选择和题材内容上,玉友们更应注意那些问题?
杨子:和田玉行业有句老话叫“不怕买贵,就怕买错”,玉友在选择原料上要有“贵在买精,不求量多”的意识。质地好的原料,先不论玉种,其质地多是具有纯净、细腻、油润的特性,这样的原料在加工时更能体现出玉雕工艺的精细水平程度如何,在题材造型的选择上范围更多,层次自然分明,更容易出精品玉器。
近年来我在创作作品时,如果遇到一块质地很好或材质特殊的原料,我都会先放一段时间,用心去观察和体会这块原料的特殊之处,等灵感来了再动手创作。这样做一是因为受目前和田玉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制约,再者,遇到好料或特殊料子,玉雕师们都不会轻易地去动手,因为需要一个巧雕妙想的创作准备时间。现在投资收藏者对玉器题材和形制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收藏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也要创作得更大气,在细节上要求也更精细。因此,玉雕师和投资收藏者在较好地达成了商品、玩品和藏品三者之间的不同关系的共识上,才能创作出具有较高技艺水平且符合较高审美标准的和田玉艺术品玉器。
代表作品:
作品《觚》获2008年北京“天工奖”最佳工艺奖。
作品《探索·创新》获2009年北京“天工奖”最佳创意奖、2009年新疆“国石杯”最佳创意奖。
作品《轮回》获2010年新疆“国石杯”最佳创意奖。
作品《春之俏》获2011年新疆“国石杯”最佳创意奖。
作品《秋》获得2011年新疆“国石杯”最佳创意奖。
作品《人生如歌》获2012年新疆“国石杯”最佳创意奖。
作品《家和万事兴》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获2012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最佳创意奖、获2012年新疆“国石杯”银奖。
作品《二月二》获2013年“中华龙奖”最佳创意奖。
作品《传承》获2013年中国“中华龙奖”最佳创意奖。
编辑: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