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探秘——辉煌的那斯台

2018/9/26 玉雕大师艺术网

【前言】哈图:做弘扬红山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作者:哈图

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我们应该用心去领悟,用心去继承,用心去挖掘,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弘扬。

文化是民族延续之基,文化是民族凝聚、民族生息之根本。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自信,以及对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践行。将其与现代化相融合,能够发挥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不断提升我国国民文化素质和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们积极推出王相骊、王耀武先生的《红山文化探秘》,更重要的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宣传普及红山文化。

我们不是研究红山文化的专家,但是我们会尊重自己传统文化;我们不会固化在红山古玉的真假判断上,但是我们会通过对红山文化器形认知和文化弘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红山文化。




辉煌的那斯台

(作者:王相骊  王耀武)


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

1977年那斯台兴修水利工程,施工工人上交了一些完整的石器,原巴林左旗博物馆馆长韩仁信先生到此遗址考察时,发现了一些陶片还有一件残破的石人。

随后翁牛特旗博物馆馆长王志富以5元的价格征集到一件玉雕龙,据考察也出自那斯台。从此,那斯台引起考古界的关注。

随后郭大顺、杨虎等诸多专家先后到此遗址考察,据调查报告介绍,该遗址地处西拉木伦河支流查干沐沦河西岸的高台地上,南距西拉木伦河约14公里,中间被一个宽约20米的马兰沟隔断,分成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是台地,因受破坏扰乱,陶片、石器随处散落于整个台地。在东北测斜坡上清晰可见七八处窰址,有的地段发现有土垒和沟壕的痕迹,在遗址西部,文化层保存较好,有房址和灰坑,房址有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暴露面积在150万平方米左右。

在此征集、采集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石雕、玉器等,其中出土的玉器独具特色。

图中圆点处即为遗址所在地,下方河流即西拉木伦河。


那斯台遗址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征集红山文化玉器近百件,成为西拉木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遗址。以红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包含少量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遗存。发现抹有白灰面的房址及围壕残段,应是红山文化时期高规格的中心性居住遗址之一。

那斯台玉器群特征显著,尤以动物造型具代表性,有些器型在其他红山文化遗址中至今未发现。

尽管这批玉器的原始出土位置已无法考证,但从调查结果看,能够明确是出自居住址内,与牛河梁玉器出自墓葬內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了解红山文化玉器的区域性差异提供了实证。

那斯台遗址所出土的玉猪龙、玉鸽、玉蚕等器型都是选用透闪石玉精细雕琢而成,造型生动,极富神韵,均为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的上乘之作。

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与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器有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类型相同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特点和使用功能分为人物类,动物类、仿工具类、装饰类、特殊类等五大类。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五类俱全;那斯台遗址玉器有动物类、仿工具类、装饰类、特殊类等四大类,却无人物类。


二、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致的玉器

在两个遗址出土的玉器中,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致的玉器有玉猪龙、勾云形器、半圆形玉珠等。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猪龙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两件玉猪龙皆为圆雕,体蜷曲如环,头部为猪首、大耳、圆眼、吻部前凸,面部多有皱纹,体光素无纹,背上要有一个对穿孔。

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勾云形器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3件勾云形器均为片雕,外廓为长方形,器体两侧有左右对称、上下平行向外伸展的勾角,中部为勾云状镂空。正面磨出与器形制相应的凹槽,背面多无纹饰。

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半圆形玉珠与牛梁河遗址出土的半圆形玉珠形制相同,平底处斜向钻一孔。此类玉珠那斯台遗址共计出土54件,而牛梁河遗址仅出土1件。

三、题材相同、造型有差异的玉器

两个遗址出土题材相同玉器有玉鸟、玉蚕,但器物造型存在差异。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鸟、玉蚕造型生动传神;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鸟、玉蚕造型简约质朴。

那斯台采集的玉鸟一件为圆雕,作展翅状,背面有斜对钻孔,形象生动;另一件为玦形,造型独特。

而牛梁河遗址出土的两件玉鸟,一件为圆雕,鼓脊宽尾,呈束羽状,背面有斜钻对穿孔;另一件为片雕,宽3.3厘米,为简化的鸟形。那斯台遗址出土玉蚕4件,分两式,形制相同,均为圆柱体,头部刻画精细,体刻有凸线纹。

牛梁河遗址出土1件,形似蚕蛹,长6.1厘米,整体近扁圆横柱状,一端略有收回,另一端平齐。弧背,平底,中间背部有四道凹槽,造型简约。

四、造型风格类似、题材存在差异的玉器

两个遗址都出土了造型风格类似的玉三孔器,但雕琢的题材却不同。

那斯台出土的是一件三联玉壁。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是双猪首三孔器和双人首三孔器。

双猪首三孔器呈长方体,器长8.9厘米、宽2.6厘米。器体两端各雕刻猪首,大耳、噘嘴、形象生动,中间钻有三个直径为1.9厘米的圆孔,下面有四个漏斗状小孔,另一件是双人首三孔器,长6.8厘米、高3.1厘米、厚约2厘米,器身有三个圆孔,孔径1.5厘米。上端为弧拱形,下端平直呈托座状,侧面下沿在三个圆孔下各恒钻一个小孔。器两端各雕一人首,面容略有不同。此类三孔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一个独特的器形。

1、那斯台三联壁  2、牛梁河双猪首三孔器
3、牛河梁双人首三孔器


五、玉器雕琢工艺、技法一致

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的雕琢工艺和技法与牛河梁出土玉器的雕琢工艺和技法相同。

例如,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圆雕玉器有玉猪龙、玉蚕、玉鸟等,形象生动;片雕玉器以三联壁、勾云形器为代表,均为薄片状。钻孔技术娴熟,依据器形和玉器佩戴的需要使用两面对钻、单面直钻、两侧斜钻等多种方法,玉器纹饰主要有阴刻直线、弧线、凸线纹等。阴线刻画玉猪龙头部的眼、嘴、鼻,凸线纹刻画玉蚕的背部、鸟的羽翅等。在勾云形器的中部使用了透雕镂空技术。无纹饰的玉器通体磨光,施纹玉器未刻画纹饰部分均磨制得润泽光洁。

六、玉器使用的工料相同

目前,地矿、考古、文博、历史等学科的专家对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出土的史前时期玉器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对该地区的玉矿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迄今未在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找到闪石玉矿。

有人认为该地区出土的史前玉器使用的玉料不是来自当地,而是在辽东的岫岩县,并且多数玉器使用的玉料是透闪石软玉。同时,他们对那斯台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进行检测分析。

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选用的玉料以透闪石为主,那斯台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也不例外。

从文化属性上看,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在种类、题材、造型、工艺等方面与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具有共性特点,使用的玉料大部分为透闪石软玉,与辽海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使用的玉料相似。

同时,在该遗址还征集、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石雕等,这些器物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因此,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无疑属于红山文化时期。

从地域分布看,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大凌河、小凌河流域,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北岸,两个遗址地理位置距离甚远,但均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

同时,两个遗址出土的玉器又具有共性特点,这充分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从大凌河、小凌河流域到西拉木伦河流域都有尚玉、制玉、用玉的传统,玉文化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出土玉器的数量看,据统计,目前有明确地点的发掘出土和采集、征集的红山文化玉器有数百件,而在那斯台遗址征集、采集的玉器有一百多件,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是目前西拉木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文化遗址。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玉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上一篇:赤峰纪事:日出红山红似火

下一篇:下一篇:「细说红楼」“汉玉九龙珮”应长什么样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