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PPP模式为文化产业带来什么

2016-8-26 中关村创意产业

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特别是公共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间资本的引入是政府投入方式的创新。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将文化领域作为PPP模式的推广范围,并对各类资本参与PPP模式做出了清晰的指引。

专家指出,对于文化产业的项目来说,其融资困境和发展瓶颈主要是初期资金不足,或有资金但在运作方面存在困难,面临潜在风险。而PPP工程是企业与政府共同用力,相互信任支持,通过政府支持帮助文化产业利用社会资源,将政府的高信用优势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管理运行的高效率结合,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文化项目的效率。

显而易见,PPP模式可以直接缓解当下的文化产业融资难题。对于具有公益性质和经营性质的文化公共设施,资本市场已成为文化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界资深人士施俊玲认为,PPP模式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具体到文化领域,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拓宽文化领域的投融资渠道,促进文化部门、文化系统融入经济运行的“主战场”

推进PPP模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更需理性。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特征,因此文化类PPP项目更应加强效益评估,科学规范。

特别要看到,当前PPP项目在落地中还面临一些瓶颈和风险。有关部门要在建机制、补短板、控风险上着力,确保发挥PPP改革的牵引作用,放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有人曾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形容为一场“联姻”,其核心是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而这桩“婚姻”想要“幸福”需要解放思想,更需要机制保障。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筛选机制、完备的合同机制、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科学的定价机制,为文化产业PPP项目运营保驾护航。

文化产业PPP项目运作涉及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又涉及政府和公众的社会效益。既要避免公共服务价格高企引发公众不满情绪,又要保障社会资本的长期合理回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政府要长期考虑的关键。

日前,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结束,文化领域表现活跃,河南、河北、云南等省申报多个项目。以河南为例,目前河南PPP文化类项目有21个,总投资218.24亿元,涵盖文化场馆建设、古城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这表明,在国家支持PPP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PPP模式进入发展快车道,PPP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PPP,形式是联合投资,实质是合作共赢。PPP模式本身是将政府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绑定,同时融合政府信用优势与社会资本的市场化优势,将民营资本、优秀项目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同心同行。

激活二者优秀基因,需要创新思路和模式。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面临着“不敢投”“不愿投”“没有能力投”等问题。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编辑:李麦琪



上一篇:上一篇:2016“子冈杯”即将启动

下一篇:下一篇:118件江津玉雕作品在香港亮相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