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之美,是集合了“儒、释、道”审美观点的终极之美

2018/3/24 玉雕大师网 玉雕作品:焦展 和田玉《观音》

佛教文化体现在各朝各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影响人们审美意识,甚至成为一种导向作用。

佛法、佛像、佛经、寺庙等这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多元分子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佛教大约从公元1世纪后半页传入中国。

释迦摩尼涅槃以后,佛教徒由于敬仰与敬畏,不敢用雕像去直接表现佛,只能通过遥想来表达对佛的忆念。

只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佛教造像才产生出来,但其雕像的宗教神秘性极强。

雕像作为宗教膜拜的对象被赋予人们可认同的极高的灵性与神力。

在印度古老的典籍记载中,传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形象是古印度的双马童神,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身体强壮,思维敏捷,最大的喜好是吃蜂蜜,所以身体皮肤也是蜜黄色。

他们救苦救难,医治百病,降妖伏怪,普度众生。

与我们现在所供奉的观音娘娘几乎有相同的佛法与灵通,但是无论形象与外貌都差别甚大。

那么,为什么观音的形象最终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呢?

宗教艺术的创造者在创造宗教艺术作品时,并不一定完全以颂神与宣教为目的,而是融进了时代的精神、个人的情感与美学思想,从而使得宗教艺术作品超越宗教的内容,突破了神性的束缚,而闪现出美的光辉。

所以,宗教艺术受社会思潮、美学趣味影响。一个时代有其特定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趋势,艺术总要表现时代精神与人民的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

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

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现为日常行为中即是爱,比如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

但是佛教认为:世间的爱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扩大。印顺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所以观世音应现女身,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

在种种因素背后,总会有最本质的原因:

佛教造像的目的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注定是其造型样式继续“生存”的标准。

在对创造者的形象性和创造者的情感寄托方面,佛教造型的形成法则也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佛教造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积淀方式,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方式。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且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作用。

佛像来到中国,进行不断的演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中国的本土艺术美学最直接的影响的其造型的发展。

那么中国的基本美学特色是什么?

时代影响中国人观点的又是什么?

自古以来,“感知方式”这一词语成为中国人解释一切事物缘由的标准。

在美学价值上,中国人崇仰三大观点:儒家的中和之美——雄壮与充实,健硕与圆润是为美。

自古佛像造型受儒家学说影响颇深,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大佛,造型宏伟 。

道家的自然之美——虚静与空灵、玄素与水墨等特点,仍是现在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表现。

神宗式审美方式——存在于追问的角逐动感,悟与圆满的空灵体现。

总之,中国式审美,总是将其集中到十个字的源头之上:形与神、似与真、礼与法、雅与俗、意与静、笔与墨。

这十字箴言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审美源头的标准,在历朝历代的造型艺术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与洗炼。

小小的一个观音造像就有如此之宏伟背景,在其历史性、地理性、人工性的互相作用的基础之上,民族精神的伟大与不断更替的形象演化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强烈震撼。

这五千年的雄伟大地啊,她孕育着的古老文明将继续永恒流传,继续着她的不朽传奇。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路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上一篇:王刚:玉雕大师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下一篇:下一篇:传统产业焕新机!且看平洲玉器破局之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